软件著作权案例,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可否成为著作权所保护之作品的思考
看到一个有趣的案例,一审中院和二审高院都认定,原告所提出的软件用户界面被剽窃的主张不成立,且提出了其界面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理由。理由大致包括以下几点软件著作权案例: 一、该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基本元素(控件、窗体)不具原创性,是基础设计工具所提供的标准化样式,不具备创造性,不能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二、该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综合结构,仅仅是简单的将基本元素做单纯的排列组合设计,且其排列组合的意义更多体现在用户界面的实用性而非艺术性上,因此也不具备成为著作权保护对象的条件。三、对于界面注解部分(tool tip text)其表达形式有限,不能成为著作权保护对象。(案例中两软件界面的注解部分所用文字完全一致)四、由于部分表格、单据其名称是行政主管单位硬性要求的,此类标题、表格、单据不能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综合来说,就是认为,计算机用户界面其保护要独立于其功能来考虑,先将其实际功能抽象出来,再分析界面如何保护,而法院的意见都认为原告所涉及之软件其界面缺乏著作权所保护之作品的创造性和唯一性,因此判原告败诉。 这引出一个问题,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是否可以成为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衍生问题,如果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可以成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那么什么样的软件界面可以成为作品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案例的评析也略有带过,首先对于主要问题,案例评析的作者与本人意见一致,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是可以成为作品的,也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对于衍生问题,评析作者的意见则相当的肤浅,其意见提出当一个软件的用户界面其艺术性大于其实用性时,才能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之作品。对于此种外行意见,本人不但认为可以商榷,且提出深度质疑。 美国在施压WTO制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公约》(后称TRIPS)的时候,提出将计算机软件无论是功能部分还是界面部分还是数据部分,都按照著作权的方式来保护。也就是原程序、编译后的目标程序都属于一个著作权保护范围的作品。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判断界面是否抄袭是相当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将两软件用于描述界面部分的代码用以对比即可,只要核心部分相同或者大体相似,则可判定两个软件的界面是否存在抄袭。 但是,以这种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有大量的衍生问题,主要在于妨害代码的流通性和通用性等方面。且我国就计算机软件单独立法,并未采取TRIPS中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模式来规范国内的软件开发业。因此,在我国衍生出计算机软件界面独立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问题,因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并不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交换界面,其界面要受到保护,需要作为平面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所以在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界面,则必须独立于软件本身来讨论其保护的相关问题,且该界面首先必须符合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要求才能受到保护。这类问题在美国等国家虽然也存在,不过一般也是纳入计算机软件保护的范畴的。作为一个前IT人,个人认为将软件交互界面与软件整体看做一体以同一部门法来规范调整,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在这个层面上,我国的立法技术有待提高。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要求,是指在科学、艺术、文化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可以以某种方式予以复制的智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作品并非智力成果,而是智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对于同一意念,不同的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表现,只要这种方式具备创造性即可。 作为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它首先也的确是一项智力成果,同样也是以可复制的形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部分软件界面不能成为作品(如案例中的软件界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创造性。当一个用户界面有充足的创造性,或者说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创造性的时候,用户界面就可以成为作品,而不需要使其艺术性高于实用性。如果展现艺术性的元素依然是有限选择,无法展现创造性,则用户界面即使是艺术性远远高于实用性,那么这样的界面依然不能成为作品,区分一个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能否成为作品的标准,不应该以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对比为标准,而是以创造性为标准。某种情况下,也许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对比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标准,但终究还是要回归创造性能否体现的基础准则。 确定了划分准则,所需要关注的就是在设计用户界面的时候如何将创造性融入设计之中。 对于初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后称OOP)而言,所需要的仅仅是将设计面板的各种控件放入窗体内,并对其编写相应的操作脚本用于数据采纳、处理、传送与返回。而这些控件其基础外观都是预设的,由软件开发工具制作人预先制作,即使不同的软件开发工具其类似的控件,外观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成品的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基础元素难以具备创造性。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即使是十年前的软件开发平台,除了提供基础的控件外观外还会提供控件的个性化设置,如文本框(text box)的水平效果、突出效果和默认的凹陷效果,还有边框字体等设置。虽然这些个性化设置其效果是有限的,但通过个性化设置,可以大大增加基础元素所展现出来的效果,从而也大大增加了其整体效果的可表现形式。没人会否定由文字组成的文章可能具备的创造性,但有限文字所组成的文章其创造性则会受到质疑,当基础文字数量足够多时,人们就不会对其可能具备的创造性有所怀疑了。同样的道理,当一个软件开发平台的基础控件数量及其个性化设置所能表现的效果足够多时,其开发出来的成品软件用户界面可能成为作品的几率就越大,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制作人在其中灌注的创意有多大,但基础元素多,其可表现的形式多了,才有可能被承认为作品,而不是被质疑为有限的简单组合。 除了依靠软件平台所提供的个性化设置,也可以采取一些更为有效的方法。对于高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往往仅仅会使用开发平台提供的项目管理、追踪调试等功能,基础的控件往往都被重载(IT术语,即重新定义控件使其功能与基础功能有所区别,用以扩展功能和弥补缺陷、漏洞),而重载过程也可以大量加入一些超越基础个性化设置的设计并改变整个控件的原始外观。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一套区别于其他软件公司所使用的控件的外观,甚至可以注册这些控件的外观设计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外观设计,取得对这些外观的独占使用权利,这样可以在相关的诉讼中将取得有利的形势。 建筑物和机械的设计图,其基础构成就是线条,但这些设计图,都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因为简单的元素,也有可能可以表达复杂的智力成果。所以,即使在基础元素极单调的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也是有可能成为作品的。但这需要相当的心思,毕竟用户界面讲求简洁易用,太复杂的结构也许会导致用户的反感或者造成操作的繁琐,但不排除某种特殊软件,其界面设计可以通过单调的元素组成复杂的表达形式,从而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这种可能性绝对存在,仅仅是机率小一点罢了。 最后再探讨一下除了采用著作权的方式保护以外可否采取其他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的设计。 首先,无法适用计算机软件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因为该法保护的侧重点是代码及数据,而排除了对用户界面的保护。然后,无法适用专利法关于发明的保护,因为软件用户界面所指向的代码操作被抽象出去了,不属于界面的组成部分,所以界面仅仅是一个平面设计,不是一个技术方案,不属于发明的范畴。其次,无法适用专利法关于实用新型的保护,因为实用新型,虽然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的结构与外观,但其终究和发明一样属于一种技术方案,作为平面设计的软件用户界面不属于这一范畴。最后,也就是知识产权的最后一块,对于外观设计的保护是否适用于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本人认为应当仔细分析。 对这个问题,目前还处于思绪整理的过程。大致想法是,作为一个用户界面,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可以看做是这个产品的外观,其外观应该可以受到专利法关于外观设计的相关保护。问题在于两点,一是外观设计并不同于著作权保护,外观设计必须首先登记注册才能行使权利,而著作权则是自作品创作完成就自动获取的权利,无需注册,无需审批。相对而言,著作权的行使更为方便,但对于诉讼,注册为外观设计则更为有利,免除了界面是否属于作品的争论,只要其注册过且仍然处于注册保护期内,侵权人就必须承担责任。问题二在于,计算机软件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对于一般产品,有明确的分类标准,相关的外观设计只在分类标准内发生效力,简单来说就是注册了食品的包装外观则这个注册效力只限于食品的包装,而不能延伸到日用品。而计算机软件目前还不存在这种分类,至少在法律上不存在这种分类,这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商人利用注册外观设计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将操作系统软件的外观进行注册,利用操作系统对其他系统的支持,妨害其他软件开发者正常的业务开展……所以,在有明确的软件系统分类之前,承认软件用户界面可以注册外观设计弊大于利。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日后收集更多资料后,另外详细分析一下。 总体而言,当前对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保护,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且暂时利用著作权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要使用户界面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关键在于在界面设计上展现出足够的创造性,希望日后能看到类似诉讼原告胜诉的案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